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,面向于手机app应用、手赚app应用、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,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,APP图标排版、分类展示、大幅轮播图、热门/最新APP模块,二维码扫描下载,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,兼容IE9+、Firefox、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,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。
主题特点:
但朱子论情,无论是四端还是七情,都是从形而下之气上说,论性则是从形而上之理上说,因此气质之性不全是论气,而是指气质中之理,只有心才是兼上下的,故心统性情者也。
人作为社会角色,当然要遵守社会化的行为规范,但儒家更重视人的内在情感,而人的内在情感是从亲情开始的。至语其用,则以其至虚而好丑无所遁其形,以其至平而轻重不能违其则,此所以致其中和而天地位、万物育,虽以天下之大而举不出乎吾心造化之中也。
[21]《何心隐集》第二卷。但是,如果是自由而正当的男女相悦、男女相爱,这在孔子时代或许是常见的,但在后期封建专制社会里则被认为是犯禁的。按照朱子情是性之发的观点,四端、七情皆发于性,但性有义理之性(即天地之性)与气质之性的分别,所谓四端是理之发便应当是义理之性之所发,七情是气之发便应当是气质之性之所发。我们承认,孟子的四端说确实不是从社会反映论出发的,它虽不是完全先验(康德意义上)的,但可以说是先天的。死亡贫苦,人之大恶存焉。
它既表现人的最深层的情感需要与期盼,又表现人的实践修养的严肃与警策。这正是《中庸》所谓参赞化育的具体实现。一方面,人与物甚至人与人、物与物均有不齐,由此显示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。
地雷见天地之心者,天地之心惟是生物,一夺之大德曰生也。人与动植之类已是大分不齐,于其类中又极有不齐。如果说德性之知也是一种知识,那么,这是一种特殊的知识,它不同于以认识、改造、控制和主宰自然界为目的的科学知识,而是以实现自然界的价值为目的的体验之知、实践之知。另一方面,人与万物又都是天地自然界之所生,在这一点上并无高下之分,因此,便构成了兄弟同胞与朋友伴侣的平等关系。
知微知著,不舍而继其善,然后可以成人性矣。穷神知化固然有认识的问题,但不是通常所说的对象认识,不是价值中立主义上的纯粹认识,它是存在意义上的价值认识,即对人与自然界的深层价值关系的生命体认,它不是靠人的智力(知性)而是靠德性来实现的。
[34] 所谓圣而神就是指此而言的。张载说:释氏语实际,乃知道者所谓诚也,天德也。[22]《张载集》,第34页。[35]《张载集》,第208页。
忧患即是仁,思虑则是知,仁知命一而经营之,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。他接着说:天地之塞,吾其体。即说明天地之性亦即天德是人与物的共同本源。就自然界而言,不能离化而言神,神即在化之中。
【提要】张载的天人合一说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,可说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哲学。某偿谓天下之物无两个有相似者,……[6] 对于自然界生命现象多样性的这种体认,使张载成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哲学的理论开创者,对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[8]《张载集》,第113页。[28] 德表示其价值意义,神则表示其创造性与动力学意义,因此,他又称神化为天之良能[29],即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创造的能力。
人应当明白,己亦是一物[2],人与万物之不齐,不在于人能够主宰自然界,能够为自然界立法,而是能够实现天德,完成天地之性,即实现自然界的价值,完成自然界赋予人的神圣使命。他将仁的价值之源归之于天道、天德,而不是由人类自身创造一切价值,这是有深义的。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中心论的可能性。后来改写为《人与自然》第十三章,文字颇异。[30]《张载集》,第18页。易一物而合三才,天地人一,阴阳其气,刚柔其形,仁义其性。
[25]《张载集》,第63页。如果从超越的层面上说,那么,天便是天德、天道,也可以说是性即诚,这是虚中之实,具有价值意义。
人并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者。人们平常用日月星辰指谓天,这是不错的,但这样的天是有体的,亦即有形的。
盖圣人成能,所以异于天地。这种经营是普遍性的,不仅指人间事物的经营,而且对自然界的万物也要经而营之。
化是有形可见的,既是自然界的变化,也是人的生命的变化。在张载看来,自然界作为生命整体,既有超越的层面,又有实然的层面,二者本来就是统一的。这才是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的真正含义。圣人主天地之物,又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,必也为之经营,不可以有忧忖之无忧。
该篇开首说: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,物有未体,则心为有外。自然界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,一切生命都是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。
其语到实际,则以人生为幻妄,以有为为疣赘,以世界为阴浊,遂厌而不有,遗而弗存。张载的这一学说揭示,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,并不是无限的,人并不能将自然界完全认识清楚,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不仅仅是认识关系,自然界更不是供人类支配的对象。
故大而位天德,则穷神知化。他强调思知仁不可以不知天[17],反对贪天之功为己力,意在确立天即自然界在价值上的本源性。
如果只有神而无化,或者只有化而无神,都是不可想象的。张载发挥说:天地惟运动一气,鼓万物而生,无心以恤物。[3] 正是性与能的这种区别,显发了人的主体性,同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内在的,即人之有能正在于且仅仅在于实现天地之性。[16]《张载集》,第218页。
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不仅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天秩天序,而且要自觉体认到,自然界有其内在价值,有其天德,天地生生之德就是仁德的根源,仁德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。[23]虽圣人亦人耳,焉得遂欲如天之神,庸不害于其事?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,则何用圣人?……圣人所以有忧者,圣人之仁也。
天地父母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理论保证。在张载和儒家看来,天地自然界是生命创造的源泉,它本身就是生命体,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。
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天地是吾人之父母。[27]《张载集》,第321页。
1 留言